[核心提示]
1997年以来,每年暑期全国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组成志愿者实践服务团队,深入农村特别是贫困落后和欠发达地区开展文化、科技、卫生服务,把志愿服务的春风送进山村和农户。
近两年来,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组织了“博士科技服务地方实践团”,充分发挥“小博士”的“大智慧”,学以致用、服务城乡、建设海西,把自己青春的汗水洒在山山水水。2011年,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博士社会实践团荣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体。
“小博士”发挥“大智慧”
今年7月中旬,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博士科技服务地方实践团又一次出发实践,经历了8小时的汽车颠簸后,来到三明市建宁县伊家乡。实地调研、科普宣讲、科技帮扶,这群博士级的志愿者用自己的方式走进山区、帮助农民。
科普宣讲,是博士科技实践团志愿者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去年暑假,博士科技实践团来到宁德上金贝村,他们希望能用贴近生活的小知识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陈文杰博士介绍了新型载氧体在化学链燃烧技术如何实现二氧化碳的减排,以实现更高的能源利用率;梁诗景介绍了光催化化学与生活的关系……宣讲中,博士们发现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内容更受居民的欢迎,有些内容太专业化、抽象化,居民不容易理解。
今年博士们吸取教训,准备了更加通俗易懂的内容。从化学与合理种植,化学与食品安全,化学与环境保护等等进行耐心细致宣讲……农民们纷纷围上前,大胆提出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这些来自城市的博士生从自己的学科和专业角度,给他们提供了一些提高产量的方法,例如:科学管理土地,合理施肥,增加有机肥的用量;种植优质高产品种;采用轮作种植模式等。他们实实在在地为农民解难答惑,受到了当地农民的好评。
“小博士”实践找真知
博士实践团每次都根据当地的实际,确定1至2个科研课题,尽己所能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帮助了社会也提高了自己。
去年博士实践团来到宁德八都镇花溪村的霍童溪,通过实地调研以及与溪池村村民沟通了解到,霍童溪是宁德人民的母亲河,霍童溪的水质优劣与很多地区居民用水的好坏息息相关。博士团选取溪池村八仙街沿岸流域的水样,对水质进行标准检测,把结果反馈给宁德市政府有关部门,为霍童溪溪水的水质分析提供参考依据,为生态文明建设决策和水资源保护提供科学数据和依据。
今年博士实践团来到伊家乡隘上村,村民柯邦贤向博士们反映,他所种植的烟草烟叶屡有发生卷曲的现象,严重影响了烟叶的产量和品质,影响村民的收入。当即博士生们就和柯邦贤来到田间进行了土壤抽样采集,带回实验室进行标准检测,寻找解决方法。
化学化工学院党委副书记施卫华说:“博士志愿服务团注重把研究的课题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推进产学研相结合,为学生搭建起实践平台,使学生在学以致用中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小博士”扛起责任
下乡服务吃住都在农户家。这对于一些来自城市的队员来说,多少有些不习惯。但无论环境如何,所有团员都无一例外地遵守纪律,坚持在农户家里“有什么吃什么”。在与农民同吃同住中,团员的幸福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增加,功利心和浮躁情绪不断减少。
“听着小学生们叫我们博士哥哥姐姐,看着他们憧憬的眼神,我能感受到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望,我感到非常的温暖,非常的欣慰,同时也感受到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博士团成员李兴淑写在实践心得里的一段话,他写出了所有队员的心声。
为伊家乡中心小学捐赠文化用品活动是李兴淑实践中感受最深的活动之一。看到孩子们背着新的书包欢快地奔跑着,看到那稚嫩的小手小心翼翼地抚摸新文具时,博士实践团志愿者们能感受得到那种幸福和快乐。孩子的笑容深深地打动了李兴淑,他决定自己一生一世都要关注农村贫困地区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
化学化工学院团委书记陆莉莉告诉记者,每一位参加过科技服务队的学生,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每个人的思想和精神都得到升华,“他们走出校门就是有用之人、有社会责任感之人”。
(东南网记者 李琰之)
福建日报:http://fjrb.fjsen.com/fjrb/html/2012-08/13/content_349428.htm